您好,欢迎来到稀捍行动!
首页 > 新闻
稀捍驻地|名城会论坛艺术装置:浮空成阁,探宫观影
发布时间:2016-10-29  浏览次数:11100


1024日上午,2016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主论坛——“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南京举行。结合现代的审美与手段,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活力,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;稀捍行动与南京市政府联合发起的传统手工艺大师驻地计划,也是秉承这一原则,探索当代艺术表达与传统工艺技巧的衔接与对话。作为大师驻地计划的阶段性成果展现,《宫影》与《浮阁》两组艺术装置以榫卯、丝绸等南京传统工艺为灵感,为朝天宫(论坛主会场)增添了别样的气氛。





朝天宫是江南地区等级最高、面积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。南京博物馆官长杨英表示,出于保护性开发古建筑的设计理念,主办方在设计阶段就邀请来自东南大学、南京林业大学、南京工业大学的结构和陈列专家进行第三方论证,确保置入环节不会对古建筑构成破坏,在布展和拆除环节中也不会使用钉子等破坏性固定装置。在保护的基础上,古老的朝天宫遇见现代设计,呈现多元艺术的碰撞共鸣。



关于“宫影”





“宫影”装置由光影艺术家JUJU WANG进行设计,在朝天宫大成门、大成殿、崇圣殿这一中心轴上,分别由三个名为“巡”、“避”、“迎”的光影装置沿自然行进线路组合而成。



大成门前,两个大型镜面装置错落叠加在两边侧门,100个镜面不锈钢盒子层层叠加,转向上下左右各个角度,反射出朝天宫的建筑及景观细节,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视觉错觉画面。






进入大成门区域,艺术家以“万花筒”为灵感,用高清镜头选取朝天宫、天妃宫、静海寺等建筑细节,以万花筒视角幻化出斑斓视觉效果,再将全新的图案印在丝巾之上,与不锈钢组合成一个个通光万花筒。强烈现代气息的几何图形,与源自传统文化的色彩结构,让观者感悟历史、当下与未来邂逅的艺术魅力。










跨过大成门,艺术家以大成殿殿门的窗格图形为原型,以娟纱为灵感,将殿门所有细节投影镌刻于亚克力材料之上,两种不同的激光雕刻手法让亚克力转型成一道透光的屏障。宛如屏风的“殿门”与真实的殿门之间,形成亦真亦幻的光影走廊。








穿过大成殿,亚克力与不锈钢两种材质结合塑造出一块块如浮云般的阶梯,自由分布在崇圣殿前的台阶之上,形成一种“步步登高”的气势,并与大成门的装置前后呼应。“迎”最大的特点在于,阶梯侧面由亚克力构成,因此从下方仍然可以观看到完整的崇圣殿台阶;随着步伐的变幻,阶梯表面的不锈钢则反射出天空、云朵、树木等景观的倒影,形成移步换景独特景观。





JUJU WANG说,“光线不仅仅是照明工具,还可以是沟通情感、协调空间关系的纽带。”这一次,光影艺术家用光线把历史与现代连在一起,“通过古建筑空间结构与光、影和镜面反射效果的组合,以桑蚕文化为创作灵感,让观者驻留探寻古建与装置,对立绽放、和谐相生的艺术体验,其中所有装置图案,皆取材于与海上丝路记忆相关联的南京城市文化地标。”



关于“浮阁”





“浮阁”是陈列于大成殿内部的大型装置,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皮志伟、观朴明式家具博物馆榫卯构造设计师雷濮玮共同设计完成。“浮阁”以榫卯结构为设计元素核心,采用小木作传统制作技艺精工细作,将具有7000多年历史的榫卯文化加以现代解构主义演绎,配以诗意的巨型条幅丝绸悬浮于上,柔美灵动,整个装置仿佛空中楼阁。

“这是多种古典元素的综合体现,古建筑、家具、云锦织机和丝绸元素都融合进了设计之中。”皮志伟介绍说。木质构建与丝绸共同组成了“纺织”的概念,寓意不仅是对于丝绸之路的纪念与继承,更是对“一带一路”计划延续性的深刻理解。它是人与人之间友善的交织,是一座座城市之间和谐的交织,更是东西方文化平等多元的交织。




会场的内部,12根主柱与木质隔断组成了“浮阁”的主体结构。梁柱之间都用榫卯连接,龙凤榫、燕尾榫、插肩榫、夹头榫、十字枨等20多种榫卯构造都有所体现。在不使用任何钉子和胶水的情况下,用中国最传统的营造模式,打造了这一木质空间。



传统的手工技艺“苏作小木”是一种小木作技艺,多用于家具、花窗等装饰品的制作,不用来制作承重结构,在“浮阁”中,斗栱、梁、柱等“大木作”结构却清晰可见。然而,这并不是传统斗栱的简单复制,而是设计师用现代工艺对斗栱进行解构,呈现出带有现代简约审美的斗栱,与大成殿的木结构形成古典与现代的对照。“设计一定程度上弥合古典与现代的审美差异,既有传统建筑的意向,又有现代的美感,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思路。”皮志伟说。与此同时,七层斗栱也寓意这是南京第七次举办名城会,蕴含着七次盛会的城市回忆。